东北问题由来已久,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就有所谓“东北现象”一说。当年在讨论“东北现象”时,发现东北有两个最主要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单一,二是体制机制落后。十几年过去了,东北经济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这两个问题依然存在,成为阻碍东北经济发展的两大顽症。这提醒我们,在东北振兴上不能再存有似是而非的模糊认识,必须抓住关键、找准重点,用新举措新思路彻底解决妨碍东北振兴的顽瘴痼疾。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东北振兴的关键
一些人认为,振兴东北经济,归根结底要靠市场和需求的扩张,因而把希望寄托在出台大规模刺激政策上。这种看法并不符合实际。东北地区的核心工业是基础工业和装备制造业,其增速与国家出口增速之间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只要出口形势好,基础工业和装备制造业的需求就大、增长就快。新世纪初,伴随全球经济快速增长,东北经济曾有过大约10年的快速增长,增速达到两位数以上。但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经济低迷、需求萎靡,国际贸易增速已连续4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在这种情况下,东北地区基础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更令人担忧的是,全球经济可能进入一个低增长、低通胀、低利率的新周期,这很可能是一个长期停滞的时期。如果确实如此,出口不振将成为长期状态,依靠外需扩张来振兴东北经济的想法已不现实。当然,在出口不振的情况下可以扩大国内需求。实际上,在一系列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作用下,2010年以后我国内需有所扩大,东北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国内需求拉动。然而,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下,内需扩大的空间有限,若不顾现实实施大规模需求刺激政策,不仅效果会大打折扣,而且会造成经济结构扭曲、产能过剩加剧、企业负债率高企。那样的话,产能过剩与企业高负债叠加,将成为东北经济不可承受之重。
可见,东北经济已经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口,过去数量扩张型增长方式走到了尽头,必须加快结构调整,向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转型。今年4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要求,到2020年,东北地区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结构性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可见,这一轮东北振兴的目标和思路与上一轮并不完全一样。如果说上一轮东北振兴主要是解决东北经济量的问题,主要手段是需求扩张,那么,这一轮需要解决的是活力、结构、体制机制创新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主要手段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产业结构单一、产能过剩、企业负债率高等问题,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从这个意义上讲,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东北振兴的关键。
从民生角度出发为国企改革营造良好环境
如果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东北振兴的关键,那么,国有企业改革则是顺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突破口。很多人会产生一个困惑:为什么东北的国企改革推进得这么艰难?这是因为东北的国企有其特殊处境。东北三省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是较低的,收入增长率在全国也是较低的,但失业率却是全国较高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也是全国较高的。东北企业处在这个环境中,需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为了解决就业问题,东北的一些国企仍沿用过去的旧体制——厂办大集体;为了保障退休人员的生活,东北的企业社保缴费水平在全国属于最高之列。这在相当大程度上解释了东北国企比重高、国企改革难的原因,因为用办国企特别是用传统方式办国企的办法能更方便地承担起这些社会责任。换言之,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就无法形成东北国企改革的有利环境,国企改革也就难以推进。
因此,应从民生角度出发,为东北的国企改革营造良好环境。应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其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加快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提高统筹水平,加快建立社保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减轻企业缴费负担。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对企业尤其是对国有企业的不当干预。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以自贸区的先进理念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包括国际产能合作在内的双向开放。这些举措不仅有利于国有企业发展,也有利于各类企业轻装上阵,走出东北振兴的新路。